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正文
实施“课程劳育”要抓住四个环节
2020-05-08 16:10 雷世平  中国教育报 审核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以诚为本赢在信誉9001cc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意见》要求大中小学根据各学段的特点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同时强调“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参考“课程思政”的概念,笔者将之概括为“课程劳育”。高职院校如何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实施“课程劳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从课程建设的维度看,须抓住教师、教材、资源和制度建设等四个环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实施“课程劳育”的关键

“课程劳育”实施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实施劳动教育意识的强弱和劳动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教师须从如下方面下功夫。

一是切实增强实施“课程劳育”的意识。每位教师要强化自己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把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劳动价值观引领融于自己所教的课程之中,使自己不仅成为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书匠”,更要成为塑造学生劳动品质的“引路人”。

二是切实提升实施“课程劳育”的能力。在课程内容上,能较好地从文化素质教育、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专业知识教育等不同视角,将课程内容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课程实施上,要提高教学艺术,较好地将“课程劳育”与“课程思政”结合,增强“课程劳育”的感染力、亲和力和说服力,让学生充满对劳动教育的获得感。

三是切实做到言教与身教的统一。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事自己首先要做到,切记不要把自己该做的事交由学生去做,要为学生做好示范和表率。

规范教材建设是实施“课程劳育”的基础

教材是“课程劳育”的重要内容,亦是“课程劳育”的重要依据。

教材建设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无论是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哲学社会科学类教材,还是其他专业课程的教材,都要花大力气深入研究传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体现什么样的价值导向等。

除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外,高职院校要集中骨干教师力量,统筹学校优质资源,结合学科或专业特点,推出高水平专业教材或实习实训指导书,将劳动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其中。尤其要注重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到教材或实习指导书中,尽力避免劳动教育成为脱离实际的空话、大话。让学生增强职业荣誉感,感受和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

挖掘课程资源是实施“课程劳育”的核心

承担课程教学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深入研究和挖掘自己所教课程的劳动教育资源。当前,高职院校实施“课程劳育”要与“金课”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和专业建设相结合,深入挖掘课程劳动教育资源和专业劳动教育资源,建立课程或专业劳动教育资源共同体。

比如,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要特别注重将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以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融入其中;自然科学类课程要挖掘其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重点强化对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育;应用技术和技能类课程,则可以通过整合校企实践教育资源,探讨有效的实践活动形式来挖掘或融入劳动教育元素,重点强化学生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

只有通过不同类型课程资源的挖掘及其课堂实施中的反复熏陶,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激发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内生动力,掌握劳动本领,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推进机制创新是实施“课程劳育”的保障

高职院校要推进实施“课程劳育”,必须建立常态化的行之有效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

一是要推进实施“课程劳育”的机制建设。高职院校党政主要领导要深入“课程劳育”前沿阵地,带头授课听课,指导或实施“课程劳育”,形成领导带头的示范机制。学校教务系统要按照分类管理、分批推进的原则,统筹谋划好“课程劳育”的试点课程、示范课程和培育课程的建设,形成“课程劳育”的梯度推进与建设机制。学校人事部门要强化“课程劳育”在师资培养、考核评价、职称评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实施“课程劳育”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二是要制订“课程劳育”教学指南,明确“课程劳育”的内涵与基本要素,以及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平台、成效体现和教学评价等环节的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推进“课程劳育”的规范化,全面提高“课程劳育”实施的质量。

三是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实施“课程劳育”的方法和途径,总结和提炼丰富多样、行之有效的“课程劳育”范式。

总之,“课程劳育”建设需要特定的机制作保障,只有让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参与其中,高职院校实施“课程劳育”才能真正做到落地、落细、落实。

(作者:雷世平 系湖南省芙蓉教学名师,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