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美娟:关注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⑧:推动诊改需要系统发力

作者: 时间:2018-01-23 点击数:

“无从入手”“不知道怎么做”是不少高职院校面对诊改工作的第一感受,而通过系统广泛宣传和深入学习研究,多数高职院校已逐步认识到建立诊改制度必须全面把握、系统思考,做好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出实招、下实功、求实效,真正助力学校内涵发展。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淄博职业学院自2015年开始筹划并积极推进此项工作。

出思路,顶层设计引导诊改工作落地

诊改工作不仅关注高职教育的结果质量,更关注过程质量,即质量生成过程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这是质量评价方式的质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做好这一工程,需要剥茧抽丝,找准推进工作的“引线”。

一是剥茧抽丝,重塑纲目。强调树立全局思维,研究、梳理诊改工作的实质内涵,并重新分解归纳为“建立并完善目标和标准体系、构建和不断优化质量改进螺旋、全面建设智能校园管理平台、逐步形成诊断与改进的长效工作机制、打造富有高职和地域特色的现代质量文化”五大部分,把其作为学校诊改系统的联络点,同时落实好牵头部门、时间节点和考核诊断,建立起联络点间的密切联系,织就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这张大网。

二是贯通五纵,纲举目张。坚持化繁为简,把握诊改工作的内在联系规律,从“五纵五横一平台”中的“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个层面出发,确定改革重心,明确“五横”对应的职能部门,并督促指导其按照目标链、标准链、实施链、保障链、信息链“五纵”的要求设计落实每个层面的具体工作,以这五个职能部门的“点”逐步辐射带动其他部门及各系院的“面”,进而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三是找准切口,全面激活。诊改工作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板,因此找准工作的切入点至关重要。经过研究,学校从自主设定目标和标准开始切入,以编制“十三五”规划为契机,梳理形成了学校、院系、教师、学生各个层面完善的目标体系,同时对应目标体系确立学校发展的总体标准、专业分类发展的建设标准、教师“年轮式”发展的基本标准、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标准等学校层面的标准体系,带动系院、专业根据实际对号入座,或者更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确定各自标准,逐步构建起完善的标准体系。

四是数据支撑,精准施行。诊改的成效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建设的深度,但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缺乏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学校运行管理全过程的信息管理系统,导致学校领导层难以及时获取学校发展的实时数据,教师难以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信息,而学生也难以及时反馈学习过程中的切身体会和遇到的问题。因此,诊改需要建立在对人才培养工作过程数据的分析研究之上,涵盖专业建设、学生发展、教师成长等全要素的内容。

定路径,有效方法推进诊改工作落地

确定思路后,需要出台一系列具有指导性、操作性的意见和方案,为诊改落地明确实施路径,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改进。

一是三级落实,环环相扣。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建设方针,学校出台指导意见,明确了推进诊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理念;在现有部门架构的基础上增加了建立诊改体系的职责,明确了目标体系、标准体系、质量改进螺旋、“三中心一平台”的智能校园管理系统、常态化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形成富有高职和地域特色的现代质量文化等六大具体任务;对诊改工作的考核推进提出了具体意见。同时,为保证逐项落实体系构建的任务,学校还研究出台了第三级工作方案——《学期运行方案》,使各质量主体“干什么,怎么干,何时完成,完成质量”等均予以明确,前后衔接、逐层递进。

二是打造范例,渐次推行。学校优先选择工作职能流程性、项目化特征明显的部门作为典型,率先探讨研究关键工作环节,形成示例模板,以此指导和带动其他部门工作开展。以科研工作为例,我们梳理了自“十三五”规划总体目标至年度科研工作目标等目标体系,形成了科研工作量定额等标准,绘制了自申报至验收,以各类制度保障、半年/年度工作量统计、工作量实施预警、自我调整改进等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改进螺旋示意图,而其他部门则对照示例学习推进,成效明显。

三是及时研究,有效跟进。为做好这项创新性工作,学校坚持遇到问题一起研究,重点问题重点研究,难点问题反复研究,及时通报经验与问题,并建立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学期报告和年度报告制度。比如,专业(课程)层面,经过近10次不同范围的深入研讨,形成了专业分类建设标准、课程分类建设标准、各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各类资源建设标准等。学生全面发展标准,则确定了思想政治素质、实践能力素质、科学文化素养、身心健康素质等4大项,思想水平、创新能力、学习态度、社会适应等20小项的关键诊断要素。

强保障,统筹协调保证诊改工作落地

要确保诊改能够落地生根,除了清晰的设计思路,有效的路径部署,还必须围绕诊改工作要求,加强统筹领导,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全力保障诊改工作的物能需要。

一是领导推动,团队司职。诊改不是强加给学校的额外工作,而是质量管理由被动的外部监管走向主动自我保证的深刻变革。诊改制度建设是实实在在的“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的认识程度、推动决心、工作力度直接决定诊改工作的成败。学校领导亲力亲为,以现有部门为基础,组建了专门的诊改工作团队,全面负责诊改机制常态化之前的研究推进工作。

二是保证经费,整合资源。充足的经费是开展诊改工作的基本保障。学校科学配置财力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除培训与会议研讨专项经费外,重点加大对教学一线的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成长成才、教师发展等建设发展经费。同时,将诊改工作的建设内容融入二级学院“十三五”规划,整合二级学院的财力资源,协调推进学校重点工作。

三是优化机制,加强考核。在形成各类质量主体自主保证质量的长效机制之前,加强对各部门诊改工作的督促和考核,是促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的有效手段之一。学校出台了诊改工作绩效考核办法,重点加强对工作过程的管理与考核,并纳入部门年度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奖惩机制,对诊改工作的推进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年度考核、绩效奖励、评优评先、履职问责等常规考核结合起来,形成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动力机制。

综上所述,认清自身优势,找准薄弱环节,顶层设计、分步实施、完善制度、构建流程、数据支撑等建设和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过程,是学校内涵提升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发展阶段。基于师生主动向好的意愿,把质量保证的意识和行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是改进和提高质量的长效机制。

作者:宗美娟,系淄博职业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高职研究所所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12月26日11版

版权所有:以诚为本赢在信誉9001cc

新校区地址:河南省南阳市健康路666号 邮编:47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