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诊改”内生动力何以形成?

作者: 时间:2017-09-07 点击数:

2015年以来,“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逐渐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热点。但从高职院校总体情况看,观望的多而实践的少,喊口号的多而下功夫的少。究其原因,无外乎三个方面,“诊改”对我国职业教育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实践探索,对其认识需要一个过程;“诊改”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很难在短期内建构并凸显成效;“诊改”是高职院校一种持续的自我改进,涉及方方面面,有阻力在所难免。

笔者认为,“诊改”既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政策话语体系,也是高职院校推动内涵建设和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要让这个话语体系落地、让这个重要抓手有力,高职院校必须系统、全面、有效地激发并形成推进“诊改”的内生动力。

着眼于办学定位

每一所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办学定位。从国家教育政策看,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是对高职院校办学的国家定位。从区域或行业发展看,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紧紧围绕区域或行业重大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产业集群建设和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是对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基本要求。从学校事业发展看,对学校的办学规模、专业结构、服务面向、办学层次、办学类型等进行明晰界定,是高职院校对自身办学定位的系统谋划。

作为质量保证主体,高职院校在建立和完善“诊改”制度时,必须将其办学定位作为整个“诊改”工作的逻辑起点。2015年,安徽省在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个性评估时提出“五个度”要求,即“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对办学定位的支撑度”“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运行、课程评价及毕业鉴定等主要教学环节之间的吻合度”“师资队伍、课程、教学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学生、社会、用人单位、政府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以推动高职院校在提升质量、打造特色上加强实践探索和创新。这种从学校办学定位出发、以人才培养为核心、贯穿办学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质量理念和特色意识,或可成为高职院校设计和建立“诊改”制度的一种参考或借鉴。事实上,这种对学校办学个性的追求,也应该成为“诊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着力于专业优化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这些年来,随着国家示范校建设等项目的引领和推动,高职院校在重点专业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绩,已经形成一批与市场需求紧密契合、在行业企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专业或特色专业。但从实际情况看,不同院校之间,或同一院校不同专业之间,在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上的参差不齐还是一种常态。显然,要真正实现高职院校内涵的全面提升,还需要在专业建设上加大力度。而专业上的“诊改”,本身也是高职院校“诊改”的重要内容。

对高职院校而言,推进专业“诊改”,必须首先在专业优化方面下功夫,这也是在学校内部形成“诊改”工作压力传导的重要突破口。这种优化,至少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整体结构上的优化,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实际,要形成适应、契合区域或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群)体系;二是培养面向上的优化,不同专业在人才培养的区域面向和规格标准上,应该逐渐形成并不断增强专业乃至院校的个性辨识度;三是资源配置上的优化,基于学校层面对不同专业的定位,基于专业的个性辨识度建设,学校在专业建设的资源配置上应该有强有力的统筹。在推进专业优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在学校内部不断形成关注发展、关注质量的压力传导和动力生发机制。而这种压力传导和动力生发,可能就是有效推动“诊改”的突破口,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高职院校在生源危机带来的压力下开内涵建设的“倒车”。

着重于过程管理

“诊改”指导方案中强调,要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如果说这是对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一种体系化要求,那么过程管理就是将其有效串联起来的主线,应该将质量保障和监控贯穿于招生、培养、就业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学校层面应建立健全对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的动态监测机制,在专业层面应建立健全与产业、行业、企业的对话和融合机制,在课程层面应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下加强科学性、规范性、适用性建设,在教师层面应强调其数量、质量与专业建设目标的契合性和适应性,在学生层面应为其成长和发展创设良好条件和氛围,等等。归结起来,所谓过程管理,其实要解决的就是学校怎么说(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工作怎么做(办学行为和发展举措)、效果怎么样(学生和社会的满意度)三个方面之间的统筹安排与协调一致问题,这也正是“诊改”想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

信息化是做好“诊改”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但从笔者调研的情况看,相较专业建设水平而言,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在不同高职院校中更加不具备可比性,一是其涉及学校内部管理方式变革,不是所有院校目前都能认识到位;二是其投入巨大,不是所有院校目前都能建设到位。基于这种现状,笔者认为,不能因为经费投入不足给不启动、不推动“诊改”找理由,至少可以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以“诊改”理念去不断推动和创新过程管理;不能因为信息化的公开和透明而拒绝其给管理带来的便利,过程管理的阳光化可以促进校内各方的协同监管,有利于管理绩效和办学质量的螺旋式改进。

(作者吴一鸣,系安徽省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

版权所有:以诚为本赢在信誉9001cc

新校区地址:河南省南阳市健康路666号 邮编:47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