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角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家视角 >> 正文
李韶军:教学诊改贯彻“全员”原则应注意培养教师的“八个意识”
发布时间:2021-03-30

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三全”原则,即“全员、全过程、全覆盖”。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贯彻“全员”原则,发动广大教职工参与到教学诊改工作中,成为令很多中职校长头疼的问题。一些学校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甚至形成“少数人干,多数人看”的尴尬局面,“全员”变成了一句空话。教学诊改固然是“一把手”工程,但也绝不是无人喝彩的“独角戏”。那么,如何吸引教职工积极参与到教学诊改工作中来?如何发挥教职工在教学诊改中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师队伍成长呢?笔者认为,学校管理者在教学诊改过程中,应注意培树教师的“八个意识”。

一是学习意识。教学诊改是近几年来才出现的新生事物,与以往人们熟悉的评估考核有明显的区别。对于这个新生事物,学校管理者和基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对其加以学习和掌握:一是熟读文件,了解相关政策,比如教育部先后颁布的四个教学诊改相关文件。这些文件只读一遍是不行的,要翻来覆去地读,直到弄通、学会,理解其中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举措。二是积极参与有关教学诊改的各类培训,从专家的解读中汲取营养。三是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先进学校的教学诊改经验和典型案例,对其进行消化吸收,为我所用。四是内引外联。学校应外请专家,内请行家,对全体教职工开展教学诊改的全员培训,讲清楚教学诊改的内涵和理念,讲明白教学诊改和一线教职工的关系,使大家明确个人在教学诊改工作中的具体定位和作用,让每位教师都成为教学诊改的明白人。

二是自主意识。教学诊改的“十六字方针”是“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其中,“自我保证”是教学诊改的重要特征,是不同于评估考核的重要区别。教师的诊断与改进作为“五个横向”层面组成部分,其与整体的教学诊改特征一致,同样具有自我保证的特点。所以,教师层面的诊断与改进要坚持自主原则,增强教师的自主改进意识。正所谓“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如果教师自身没有行动起来,没有自发地参与到教学诊改工作中来,教学诊改也就会流于形式。那么如何激发和调动教师参与教学诊改的自觉意识呢?笔者认为,这就需要从学校和管理层面做一些推动性的工作,如鼓励教师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自身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和挑战等,把脉自身的不足和差距,树立发展目标,建构内生动力;再如,组织教师对自身教学、学生管理等环节进行自我诊断,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三是规则意识。制度建设是教学诊改工作的重要内容,依法治校、规范管理是教学诊改工作的应有之义。制度建设不是文字游戏,不是在墙上挂挂,应付上级检查的,而应成为自上而下的自觉行动和遵循原则。在制度建设的整体氛围中,管理者应该加强对教师进行规则意识教育,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用制度保障内生质量保证体系的建构。“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制度的恪守重在执行,重在一把手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四是目标意识。建设系统完善的“目标链”是教学诊改的重点工作。对于教师而言,目标是多维度的,比如教师的个人发展、成长目标(包括学历、技能、职称等提升目标)。对于课堂而言,教师要制订学期、学年的授课计划,体现出目标的诉求。对于每一节课来说,也要有相应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和情感等)。当然,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切合实际,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能保守落后。这一目标要“跳一跳够得着”,应当成为教师激励自己发展的动力,而不是负担。

五是标准意识。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标准链”的建设与“目标链”相辅相成,有机联系,同样是教学诊改的重点工作。教师的标准要符合立德树人的要求,以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这方面,国家制定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规定了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三大维度、15个领域和60项要求,成为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南。学校应该强化该标准的学习、宣传与解读,为广大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基本遵循。另外,为有效配合与支撑国家标准,学校层面也可以根据校情,制定校级骨干(优秀)教师、专业带头人的标准,制定教师绩效考核的方案与指标,树立教师竞优求质、力争上游的标杆。在课程标准建设方面,教师是参与的主体,是课程标准的编制者和实践者。一般而言,课程标准应包括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结构、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实施、考核与评价等方面。学校通过组织教师全员参与课程标准的编制工作,较容易实现教师对于教学诊改工作的全方位对接,增强教师对于教学诊改工作的理解与支持。虽然教无定法,但是教学有法,贵在得法。结合课堂教学,学校可以制定相应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标准),可以从教学设计、组织能力、方法与模式、主体体现、活动与展示、学习评价、学习效果和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等若干要素提供标准,并将标准与课堂的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以上标准设定,学校就能够实现教师与学校、专业、课程、课堂四个层面的融合,使目标和标准建设成为教学诊改的“助推器”,成为教师全员参与教学诊改的工作抓手。

六是反思意识。叶澜老师说,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但是一个老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树立反思意识对于教师的重要程度。“每日三省吾身”“过电影”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也应该成为教师自觉的习惯。教师要学会教学反思,习惯教学反思。那么,教学需要反思哪些内容呢?一是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如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和有效途径;师生互动的策略与方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举措与妙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师生交流研讨的心得体会等。二是反思教学中的不足。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自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复杂状况,教师的应对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在应对教学过程中突发状况时难免应对失当,留下遗憾。这种现象的发生是正常的,不足为虑。出现了问题不要紧,重要的是要及时发现问题,查摆原因,反思不足,改正错误,且要“吃一堑,长一智”,避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三是反思总结个人教学智慧。课堂教学中,师生思辨的火花会交相辉映,教师灵感会瞬间迸发。此时涌现的教学智慧难能可贵,可遇而不可求。如果不能及时地记录捕捉,风过水无痕,会很快遗忘;相反,及时地记录下来这些教学智慧和思想灵感,往往能给自己更多的启迪和思考,有助于更有效地解决今后类似的教学问题。这样日积月累,教师的教学智慧会越聚越多,处理问题也就越来越得心应手。四是反思梳理学生的突出表现。教学反思不仅仅是教师反思自身,还要时刻关注教育对象——学生。教师要注意挖掘搜集学生身上的故事、亮点,及时地给予其赏识与赞许;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能求全责备,而应该平心静气,细致分析,查明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避免与其发生正面冲突。学生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永恒主角,缺乏对学生表现进行梳理的反思是注定不完整的。

七是改进意识。“重在改进”是教学诊改的方针之一,是教学诊改的重头戏和着力点。学校通过“望闻问切”的多元诊断,会发现“五横”层面的难点和堵点。对于这些问题,学校不能等也不能拖,而应该主动有为,践行立行立改,自主自觉去修正不足,解决问题。如我校在教学诊改工作中,试行了一种“病历表”制度,结合诊断要素,编制了相应的自我诊断与改进表。表中突出了诊断问题、原因分析、改进措施和诊改效果等内容,切入要害、对症下药,一事一议,一“病”一“方”,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定期反馈问题解决情况和诊改效果,列出问题解决清单,体现出“螺旋改进”的特征。

八是质量意识。杨应崧教授说:“坚持以质量第一为价值取向: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价值,质量决定发展,提升质量是当前中职最需要关注的问题。”构建自生内在的质量保证体系是教学诊改的核心任务和主要目标。“55821”体系的构建也是基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无论是“目标链”“标准链”,还是信息化平台以及问题导向的持续改进思路,无一不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服务的。对于教师而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责无旁贷的使命。其中,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是落实质量诉求的重中之重。没有有质量的课堂,就谈不上有质量的人才培养。而且,相对普通中学的学生而言,中职生存在的学情问题可能更为严重和特殊。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后一公里”。教师不应抱怨学生不好教、不爱学、不好管的现实困难,而要多考虑基于这样的学情,针对众多的“学困生”,在课堂教学方面应该采取什么样更为科学有效的策略和办法,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如何发挥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优势、避免不良反应,如何借鉴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我所用、本土落地,以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体现问题导向和反思意识,这些是每一位教师不可回避的课题,也是做好教学诊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解决的“瓶颈”因素。

作者:李韶军,系河北省中职学校教学诊改专委会秘书长

来源:《河南教育·职成教》2019年5月


版权所有©以诚为本赢在信誉9001cc质量管理办公室    办公室联系电话:0377—61633086

光武路校区地址:河南省南阳市工农路291号   孔明路校区地址:河南省南阳市杜诗路1666号